您当前的位置:资讯 > 社会 > 消息正文

女研究生结婚率被指下降明显 对方学历低看不上

2016-12-02 09:05:54 来源:参考消息网     编辑: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12月1日报道,11月30日,由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在北京发布。

绿皮书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聚焦了《特别值得关注的“剩女”群体:研究生》,并指出,教育结构变化导致城镇婚姻市场失衡,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女研究生群体。

绿皮书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

绿皮书分析称,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这个影响尤其体现在研究生阶段。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

如果男性偏好受教育水平相当或略低的配偶,在35岁以上的研究生中,因男性比例更高,女性容易找到相匹配的配偶;在3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性别比变得对女性不利,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她们同时面临年龄增大和候选配偶减少双重风险。

至于婚姻市场上不同受教育群体是怎样匹配的,绿皮书称,按照婚姻阶层假说,在正常情况下,男女都会偏好同一个阶层的异性。但是,如果男性出现了减少,则男性会娶到更多高阶层的女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法国的青年男子减少,高阶层的女性只好“下嫁”低阶层的男性。

将受教育水平作为其所处阶层的代理变量,绿皮书统计显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而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具体为:200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为69.2%,2005年为73.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分类也是研究生,两个年份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6%。

可见,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对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没有改变:如果找不到受教育程度相当或更高的男性,她们可能会选择单身。反过来,男性则愿意找一个教育水平低于自己的妻子,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妻子受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比例越大。

绿皮书指出,高校扩招改变了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比,但女性寻找配偶的模式并未变化,使她们匹配失败的风险增大。

绿皮书进一步认为,面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匹配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为研究生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绿皮书指出,婚姻市场上,5年时间在经验上不算长,但可以谨慎判断:男性已开始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自己的配偶选择,而女性对配偶的选择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剩女”现象比“剩男”更严重的原因。

剩男剩女被逼相亲

报告关注“剩女”现象:学历越高 越难找到相应配偶

中新网北京11月30日电(记者马学玲)30日在北京发布的一则绿皮书指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

2016年11月30日,由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7》在北京发布。

这则绿皮书在最后一个章节中聚焦了《特别值得关注的“剩女”群体:研究生》,并指出,教育结构变化导致城镇婚姻市场失衡,更大程度上影响了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女研究生群体。

绿皮书统计结果显示,2000~2010年,男女研究生的结婚率都在显著下降。2010年,女研究生的结婚率下降到50%以下。在25~34岁这个适婚阶段下降尤其明显。

绿皮书分析称,高校扩招缩小了接受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差异。这个影响尤其体现在研究生阶段。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

如果男性偏好受教育水平相当或略低的配偶,在35岁以上的研究生中,因男性比例更高,女性容易找到相匹配的配偶;在34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性别比变得对女性不利,如果匹配模式不变,则接受了研究生教育的女性,更难找到相应配偶:受教育水平提高,使她们同时面临年龄增大和候选配偶减少双重风险。

那么,婚姻市场上不同受教育群体是怎样匹配的呢?

绿皮书称:按照婚姻阶层假说,在正常情况下,男女都会偏好同一个阶层的异性。但是,如果男性出现了减少,则男性会娶到更多高阶层的女性。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法国的青年男子减少,高阶层的女性只好“下嫁”低阶层的男性。

将受教育水平作为其所处阶层的代理变量,绿皮书统计显示,2000~2005年,婚姻匹配的基本模式是丈夫的受教育水平高于或等于妻子。在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中,这个偏好仍然存在,而且没有发生改变的迹象。具体为:

2000年,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为69.2%,2005年为73.6%;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女性,其丈夫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在这两个年份分别为64.4%和65%;女研究生能嫁的丈夫最高受教育分类也是研究生,两个年份的比例分别为48.1%和48.6%。

可见,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女性,对丈夫的受教育程度要求没有改变:如果找不到受教育程度相当或更高的丈夫,她们可能会选择单身。反过来,男性则愿意找一个教育水平低于自己的妻子,男性受教育程度越高,妻子受教育程度低于自己的比例越大。

绿皮书指出,高校扩招改变了高等教育群体的性别比,但女性寻找配偶的模式并未变化,使她们匹配失败的风险增大。

绿皮书进一步认为,面对女大学毕业生的增加,男性在婚姻市场上的匹配模式开始发生变化:受教育程度为大专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程度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8.4%上升到49%;受教育程度为本科的男性,其妻子受教育水平相等或更高的比例由30.1%上升到38.4%;男研究生的妻子为研究生的比例,也从2000年的17.3%上升到22.6%。

绿皮书指出,婚姻市场上,5年时间在经验上不算长,但可以谨慎判断:男性已开始根据变化了的环境,调整自己的配偶选择,而女性对配偶的选择还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剩女”现象比“剩男”更严重的原因。(完)

《上海单身青年的婚恋调查》出炉 “剩女”是个伪命题

中新网上海10月31日电 (记者陈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而在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的现代社会,单身越来越成为国内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上海单身青年的婚恋调查》31日正式发布,这项由上海市妇女儿童指导服务中心(巾帼园)、上海市婚介机构管理协会携手青年报社《生活周刊》等共同开展的调查,为解决上海单身青年婚恋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调查显示,地域文化和职业背景、恋爱情商、男性和女性在婚恋观上的思维逻辑和行为方式的差异以及“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等传统婚恋观念对现代青年人的影响仍然较大。

男爱女“美貌” 女爱男“能干多金”

调查显示,门当户对、郎才女貌等的传统观念对现代青年人的影响仍然较大。对于恋爱要素,男性在恋爱中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外貌>性格>生活习惯>年龄>家庭背景;女性首先考虑的五要素依次是:性格>外貌>经济条件>能力潜力>生活习惯。由此可见,男性更关注女性作为一个物理人的属性,希望她是“年轻貌美”的;而“经济条件”和“能力潜力”的上榜则说明女性更关注男性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属性,希望他是“能干多金”的。

“剩女”是个伪命题

近年来,“剩女”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现象。但是,本次调查数据显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剩女”是个伪命题。

据悉,根据2016年3月上海市人口数据,上海市18至40岁未婚男女比例为53.24:46.76,单身男性明显高于单身女性,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也支持这一数据。

巾帼园方面当日告诉记者,以往已经举行的七届万人相亲会统计数据表明,20—30岁和30—35岁两个年龄段的征婚者中均为女多男少,而35—40岁和40—45岁年龄段征婚者却是男多女少。这意味着,单身大龄女和单身大龄男的问题同样突出。可是,缘何社会热点会是“剩女”而非“剩男”呢?

根据调查结果,男性对婚恋话题的关注远远低于女性。巾帼园方面透露,此次调查,线上发布是全公开的,线下渠道面对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问卷发放上尽量做到男女均衡。但是从回收的问卷中发现:男性只占29.96%,女性占70.04%,男女比例大致为3:7。调查分析人员认为,这是男女青年对恋爱婚姻的态度得到一个自然的显现。

此外,调查人员表示,男性和女性对待婚恋的态度截然不同,男性和女性对于另一半的真实需求存在着各个层面的脱节现象。

“老乡”爱找“老乡”成婚恋“绊脚石”

上海作为国际性大都市,每年都有大量的流动人口涌入,非沪籍人口的比例高达40%,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单身青年群体,这也进一步加剧了上海单身青年婚恋压力。根据调查,“老乡”找“老乡”的地域文化差异已经成为当下年轻人恋爱过程中的绊脚石。据介绍,文化背景和生活习惯的差异往往导致人们在择偶过程和恋爱过程中困难重重,尤其是新上海人在择偶过程中更加坎坷。此次调查显示,77.18%的被调查者表示在择偶过程中会考虑对方的出生地,77.39%的上海人表示更希望找上海本地人。

不同的职业背景也会影响着人们的恋爱经历。调查显示,那些与工具技术打交道的从业者,被称之为“理工男女”的,其人际圈子狭窄,恋爱经历普遍较少;而那些需要和人打交道的职业,其人际圈子广,恋爱经历普遍则比较丰富。调查显示:技术/研发人员这一群体恋爱经历为1次及以下的占60.83%,其中15.83%表示自己目前还没有任何恋爱经历;而顾问/咨询这一群体中,80.9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有2次以上的恋爱经历,其中有4次及以上恋爱经历的也占了14.29%。

此外,恋爱过程中情商低是“硬伤”。据统计,72.41%的男性和88.2%的女性都表示不能接受情商过低的另一半。(完)

德媒称中国“剩女”对婚姻不凑合:要活出自己价值

参考消息网7月29日报道德媒称,在中国,数百万单身人士像周云这样承受着结婚的社会压力。

据德国《法兰克福评论报》7月27日报道,她是一名警察。每天穿上制服上岗前,她会进行游泳训练。下班回家后,周云(音)喜欢坐在沙发里玩平板电脑。母亲一来电话她就会精神紧张——甚至根本不想接电话。“因为最后总会说到同一件事情上,”周云说,“催促我赶紧结婚。”周云已经32岁了,依旧未婚。在中国父母看来这是一种紧急状态。

报道称,快30岁依旧单身的女性已经被算作“剩女”。在上一代人看来,不结婚是完全不可理解的事情。如果谁说自己还没领结婚证,肯定会被这样反问:“为什么还不结婚?”在年轻男子中也已经有“剩男”的说法。

孔子认为,婚姻和家庭是世界秩序的基石——即便是在这位圣人逝世2500年后的今天。但80后年轻一代的观念完全不同,因为他们几乎全部作为中国历史上首批独生子女长大。个性化需求被他们摆在核心位置。

报道称,美剧将西方教育观转播给中国的年轻人。此外,女性的受教育程度通常比同龄男性更高并且经济独立。

周云警官参加工作已有10年并且已经获得过几次提拔。她很看重社会习俗,但个人的幸福观对她而言更为重要。因此,她首先与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姨尽可能保持距离。她甚至为了逃避家人的善意建议而从老家的小城市搬到了北京。

报道称,中国很多年轻人通过这种方式逃离烦人的家庭。他们不愿结婚的想法已经清楚地体现在统计数据中:中国人目前的平均结婚年龄持续提高。某些地区,女性已经超过29岁,男性超过30岁。

在周云的父母看来,这是女儿人生规划中的严重的失败,但周云却认为这很正常。“没有哪个人能对我发号施令,我也不会为了结婚而随便找一个人嫁了。”周云之前有过一个已经被母亲视作未来女婿的男友,但她去年和男友分手了。

周云觉得那不是她的真命天子。“他太守旧了。”对周云来说,分手是一种解脱——对她的母亲来说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报道称,周云26岁还没嫁出去时,父母就已经开始冷嘲热讽了。周云28岁时,他们开始真正着急。他们觉得作为父母,有责任向她加压。父亲第一次找她谈话时警告说:“你想孤独终老吗?”

那段时间,同事和亲戚也不停帮忙安排她和有前途的小伙子相亲。男方大多在30岁以上,并且和周云弱点相同——他们都还没戴上结婚戒指。大多数情况下,双方一见面就会马上澄清,约会只是为了让发牢骚的父母高兴,并不是真的对对方有意。这样的约会很少能愉快进行,大多会变得很不自然并且非常无聊。

报道称,现在,周云已经30多岁了,依旧单身。她的母亲已经开始死心。“她反倒不再烦我了,”周云说,“他们已经有些明白了,我自己也完全能生活得很好。”

周云依旧期待有朝一日步入婚姻殿堂。“只不过命中注定的那个人尚未出现。”在此之前,周云希望进一步完善自己。她说,过去的女性或许认为相夫教子就足够了。“我们今天看重的更多。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价值。”因此周云也在努力进修,希望不断提升自己。她已经报名了刑警资格考试课程。

报道称,周云觉得“剩女”这个表述很可怕。“难道婚姻是一个人的最高和最重要目标吗?”她现在考虑在北京长期生活,尽管她原本打算过段时间就回老家了。大城市的人有其他优先想做的事并且除婚姻外还有很多可谈的话题。周云和朋友、同事一起去上瑜伽课、参观艺术展和外出旅游。“我一点也不觉得少什么!”(编译/焦宇)

漫画:“相亲令” 新华社发

BBC:中国“剩女”广告爆红 关注被亲情和道德绑架的女性

参考消息网4月11日报道外媒称,一部以中国“剩女”为题材的广告火遍网络,引起单身女性的呼唤以及世界的共鸣。

据英国广播公司网站4月9日报道,这部四分多钟的短片介绍了被标签为“剩女”的未婚女性在中国承受的社会压力。

日本护肤品牌SK-II制作了这部名为“她最后去了相亲角”的视频,目的是号召所有独立女性去改写自己的命运。

“剩女”是给高龄未婚女性的一个新称号 。中国传统观念普遍认为女性应把婚姻与母亲角色作为首要任务。

SK-II总裁马库斯·斯特罗贝尔(Markus Strobel)说:“这部电影揭露了这群有才华又勇敢的女性们所面对的问题。中国女性在27岁前要结婚的压力很大,因为害怕被标签为剩女。”

报道称,中国社会普遍认为女性要在27岁前安顿下来,所以把它定为“剩女”的分界线。

“完整的女人”

报道称,视频记录了一些单身女性催人泪下的心声和她们因单身遇到的一些困扰。

“中华儿女以孝为当先,不结婚就是不孝的一种。”一名女士在视频里说到,随后她不禁流泪。

“在中国这个社会,一定要结婚,那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另一名女士说道。

报道称,这部短片也描述了父母对婚姻问题的坚硬立场。

三天内,这部视频已在优酷播放超过于168.5万次,并在微博上转发超过2.4万次,也引发了群众的强烈反应。

片尾以一名单身女性和父母去了“相亲会”的和睦结局收尾。

这些“相亲会”通常由父母将未婚儿女的信息贴在海报上,希望通过这个方式来寻找对象。

一张海报中,名为李雨璇的女士在自己的海报上写道:“我不想为结婚而结婚,那并不会过得很快乐。”

该女士的母亲在视频里说道:“剩女很光荣,是优秀的女孩儿,剩男要努力。”

网名为“随月何年照沈夜”的网友在微博说:“很理解片中的人的哭泣,不是悲情,而是一种被亲情和道德绑架的无助。并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想和不爱的人为结婚而结婚。然而在周围人看来,年龄大了还不结婚,就是不正常,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在父母那儿,是不理解父母苦心,不帮他们圆了心愿,是不孝。”

名为Gokna Marpaung 在脸书上说:“这个问题不仅在中国,在很多亚洲国家,超过25岁的女性都会受到被定为“没有价值”了。”

强大的社会压力

《剩女:中国性别不平等死灰复燃》的作者洪理达称,单身女性目前处在一个“转折点”,更多女性在拥抱单身的生活方式并反抗社会对“剩女”的坏印象。

她告诉BBC,“这些被迫使结婚的群体指的是那些坚强自信的年轻女性。如今她们接受到了更多的教育,也开始越来越抗拒婚姻。”

洪女士在视频里作为一个咨询的角色出现,并称该视频最有影响力的一点在于对中国女性的“真实现状”的描述。

“这就是现实,用一种新颖、感人并赋予女人权利的方式来描述:这些女性以多种方式来演绎单身生活。”

“但中国女性承受结婚重压的折磨也是极其真实的,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写实。”

这只是开始

中国单身女性是否真的会有幸福的结局,社会又是否真的会接受她们的选择。

“目前来看,这只是一个梦。” 洪理达说道,广告中描述的“强大的焦虑,自我折磨和社会压力”仍普遍存在。

“婚姻在中国还是以家长为主,女性需要认识到单身是值得庆祝的,而不应该愧疚。我相信会有更多女性会选择单身与独立,这只是开始。”

“我想跟父母说对不起”,一名年轻女士在广告里说,随后不禁流泪

标签: 看不 学历 研究生

相关阅读看不 学历 研究生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9 - 2014 www.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返回顶部